查看原文
其他

大宝法王 | 皈依与发心:大、小乘不是一种向外的展示,而是懂得内省

噶举法幢
2024-09-20


时间:2018年10月27日上午

地点:加拿大多伦多

摘自:法王教授《慈悲的力量》课程



皈依和发心,是佛教经典当中非常重视的部份。皈依是判断是否为佛教徒的标准;发心则是判断是否为大乘佛教徒的标准,意思是心中如果具有世俗菩提心,就是大乘佛教徒。所以这两个部分极为重要,可以说是佛教的根本。

 

1、皈依

 

皈依的意思是什么呢?简单来说,就是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宝。佛是导师,也就是指引、带领我们走上正道的人。法是什么呢?就是正道。僧是什么呢?是行走在正道上的友伴。传统上会用走在道路上来做比喻。


同样也能以医生、药与护士来做比喻:佛陀是医生,法是药,僧是护士。三宝可以从不同的比喻去了解。总之,历史上的佛陀,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乔达摩,他是导师,告诉我们解脱的路。法即是通往证得遍知佛果的法道。僧人就是修行道路上的友伴。


就历史而言,佛陀是指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位古人;但以现在来说,佛陀指的是谁呢?现代佛陀的代理人,就是善知识:一位正确告诉我们正道的人。善知识教导我们依之修持可以证得佛果的教授、口诀,那就是法。修行佛法的时候,我们还需要一些鼓励、帮助我们的人,有些在法上给予协助,有的在财务上提供帮忙,这些都可以说是僧。


就皈依对象而言,三宝都必须具备。就像病人想要康复,医生、药物、护士缺一不可。因此我们首先对于皈依要有正确的认识。皈依不就是一种信仰,口中念念皈依佛就好,皈依是具体的实践、行动。你需要认清指导者是谁,并生起恭敬之心;也要清楚了解他给予的指示是什么,然后依教奉行;同样的,这条法道上帮助我们行善的人是谁,也要清楚。因此皈依不是口上念念,而是认清三者为何,然后切实实践。


2、发心


接着是发心,也就是发起世俗菩提心,意思是生起「安置众生于佛果」的心,或者是「发心为利他,欲正等菩提。」意思是,生起「为了利益众生成佛,因此我愿精进修行以圆满成就佛果」的心。


判定菩萨、大乘行者的标准,就在于是否具有菩提心。大乘、小乘理论体系的差别,主要并不在于见解的深浅,而是发心的大小。小乘当中,也有谈到空性的见解,因此并不是依据见解深浅而分别大小乘。主要在于发心的大小。


进一步从修持的角度来说,发心的大或小,又有不同的解释,而在这里,主要是指承担能力的强弱。大乘意指具备能够承担极大责任的能力,而承担力相对较弱的即是小乘,这即是判定大小乘的标准。因此一句话说「大小乘别依发心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


因此发心是向内的一种省思:自己是大乘还是小乘,是自己要去观察的。大乘、小乘不是向外对于他人的一种展示,很多人谈到大小,就会联想到财富的多寡、名声的大小,好像是一种外在向他人展示用的东西。大小乘不是一种展示,而是懂得内省,会询问自己:我是否具有足够的勇气?我是否具有足够的承担之力?如果承担力够,就是大乘,如果承担力不够,就不是大乘,无论外相上多像是一个大乘行者,没有发心就不是大乘。


总而言之,皈依发心极为重要,所以放在前行法当中。很多人以为比起正行而言,前行比较不那么重要或深奥,但其实前行是一切的基础,就像地基一样,建造房子大部分的经费,都会花在地基的稳固之上。地基稳固了,正行的房子才会牢靠;地基不稳,正行的房子也容易东倒西歪。因此噶举派常说:「前行比正行法还要深奥。」


噶当派也说:「若未明了死无常,密集金刚不深奥。若能明了死无常,皈依三句亦深奥。」死亡无常是前行法的一种,行者本身如果「死亡无常」没修好,修持正行的密集金刚本尊法也就无法起到效用,这是这里不深奥的意思。如果行者好好了悟死亡无常,甚至不需要深奥的密集金刚本尊法门,三句皈依文就已经足够利益到这位行者。


总而言之,皈依发心是很重要的。



阅读更多精彩开示


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 

一步也不可延迟退转

关注我们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噶举法幢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